首页 > 风采 > 子弟兵风采

“工匠消防员”的无限可能

  因一段救火抢险的视频在心底埋下消防的“种子”——这份扎根消防的初心,一直支撑着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一环东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一级消防士邱建锋走到今天。

  一路走来,他与火焰“同色”、在风雨中“逆行”、为人民“追光”,纵然一身泥泞,但他的初心依旧炙热。

  坚守

  1991年,邱建锋出生在江西赣州的一个偏远山村。因家境贫寒,他16岁便外出打工,吃了不少苦头,也让心里那股拼劲在暗中增长。2010年,19岁的他看到电视上在播放消防人员扑灭火灾的视频,深受震撼,于是应征入伍,来到广东云浮,成为一名消防兵。

  自那时起,他便将全部精力投入练习。“我非常珍惜每一次训练和比试的机会,全力以赴是对自己、队友和人民的负责。”即使动作再细小,他也会全神贯注,重复训练数十遍,直至趋于完美。凭借事事力争完美的自我要求,无论是比武竞赛、技能会操,还是训练演练,他都拿过第一名,还多次获得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次,邱建锋在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中受伤,为了继续为队伍争光,他咬紧牙关与队友完美配合,拿下冬训考核团体第一名及多个单项第一名。但他伤势严重,很难再和以前一样完成全部训练。惜才的领导建议他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婉言谢绝,随后慢慢踏上装备革新之路,决心研究出更符合实战需求的救援装备。

  工匠

  2012年,郁南一个储有700立方米甲醇的浮顶罐爆炸起火。火光烛天,令人望而生畏。邱建锋随队伍火速赶往现场,经过近一天一夜的奋战,将大火扑灭。队友们精疲力竭,瘫软在地,却还要将散布在救援现场的笨重水带一圈圈手动卷起并收整好。此番情景让他萌生了创新装备实现快速收水带的念头。因伤无法参训后,他有了更多空余时间研究自动收水带。

  过程满是荆棘。面对专业知识、专业工具、资金支撑、技术指导、研发场地全部欠缺的局面,邱建锋只能利用业余时间“钻入”楼梯井,不分昼夜地画下一张张图,然后再对照图纸,拿着废旧的设备或家电反复拆装。

  失败是家常便饭,也是他前行的“推手”。旁人眼中的毫无用处,在他眼里却具有无限可能。“如果试验的样品失败了,我只想着抓紧找到下一个样品继续做试验,不会想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邱建锋说。2015年,他将研发思路向单位领导汇报后,得到肯定与支持。从此,邱建锋在消防站有了“党员先锋”工作室,专门用于设备研发创新。单位还为他配备了专业的图书资料和工具,并联系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邱建锋的“工匠路”有了“帮手”。

  经过上百次测试,邱建锋终于成功研制出便携带、全自动、易操作、成本低、可复制的“消防水带便携应用套件组”,原来需人工20分钟收卷的400米水带,现在用机器仅需6分钟,效率大大提高。2021年,邱建锋的“消防水带便携应用套件组”获授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消防救援科技创新奖,他本人也荣立个人二等功。

  “装备是消防员的第二生命,如果能通过技术创新压缩救援时间,那每一次钻研都不白费。”在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条路上,邱建锋锲而不舍,从未懈怠。

  突破

  “请你们帮帮我。”2023年9月的一天,消防救援站接到了一通求救电话。彼时汛情正猛,郁南一座村子遭遇洪水,有位生病的老人急需去医院输氧,却因行动不便被困家中。

  接到命令后,邱建锋与3名队友火速整装出动。在距离老人家3公里的地方,因水位过高,车辆无法驶入,且地势起伏大,橡皮艇行进困难,4个人只能扛起150多公斤重的橡皮艇快步前进,最终划船、抬船切换五六次,耗时1个多小时才到达老人家中。返程亦是如此,最终队友体力透支,老人也疲惫不堪。

  此类情况,邱建锋遇到过不少,那一刻,他只想有个能助力快速到达现场的工具。回到工作室后,他立马召集“党员先锋队”成员一同商讨,力求设计一款可以高效运送橡皮艇的装置。大家耗时近8个月,成功研制出“多功能橡皮艇运输架”。该装置可自由折叠、变形,用作橡皮艇运输架、艇上休息座椅和救援梯,能被运用到多样化救援场景中。今年6月,该装置成功申请专利。

  这些年来,邱建锋不断钻研消防设备器材相关专业知识,自发进行设备研究、制作和创新,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2项,先后获得“广东好人”“南粤十佳消防卫士”“广东消防执勤岗位训练标兵”“岗位学雷锋标兵”等40余项荣誉。越火海、战水灾、抗险情,无论是在救援一线,还是在后方,他时刻记着要为人民群众开辟和守住“生命通道”。正如郁南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陶超波所说:“他每一次参加救援,收获更多的是对救援技术缺陷的反思,并以之为基础不断进行突破。”

  带着在实践中得到的灵感,邱建锋还在继续用一支笔、一把尺、一张纸,为队友、人民以及消防救援事业“画”出与时间“抢跑”的消防装备器材。

  我对战友说:

  人民消防为人民,能成为一名军人、一名消防员,我深感荣幸。我曾因伤失落迷茫,但好在从没放弃。我始终相信,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展现不平凡的价值。我们都有离开消防队伍的那一天,但实用的装备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我所有的创新灵感都来源于救援需求,希望通过我的发明,让救援更加迅速,让人民更加安全,让生命更有保障。

                                                                                                                                                                                                                            文/刁晓玲 特约通讯员 叶婷婷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202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