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吴区旺庄街道长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一面别致的“军帽墙”,里面陈列着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48顶解放军军帽。据了解,这批军帽由社区68岁老“军迷”周伟提供。多年来,他收藏了近百顶各类各式的解放军军帽。
他表示:这些军帽见证着军人们保家卫国的时刻,在社区展出希望发挥它们更大的价值,擦亮帽徽上那颗闪闪的红星,其实也是擦亮人们对人民解放军的敬意,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我国解放军的红色历史,传承好老一辈同志的革命精神。
每顶军帽都有故事。 “这是一顶‘55式’军帽,帽徽中间是解放军军徽,红五角星里写有‘八一’,绿底麦穗齿轮边框,是陆军的标识,而帽内里还写有名字‘陆海坤’,这很可能就是帽子主人,当时应该是一位年轻陆军战士……”周伟对这些军帽如数家珍,背后的故事也是娓娓道来。
指着一顶深蓝色帽子,周伟介绍说:“这是海军帽,也叫水兵帽,帽徽是红色金边五角星加金色铁锚。与其他军帽不同,它是无檐帽,主要是避免舰艇在高速航行中帽檐兜风,帽后的飘带早期是为了测风向,这一样式也保留了下来。”
两顶棉帽,乍一看没啥区别,但仔细看,一顶有耳朵孔,另一顶没有。“有耳朵孔的是战士的帽子,因为战士在外作战时要时刻保持警惕,虽然为了御寒但也必须把耳朵露在外面,这也是从作战功能上考虑。而军官则以指挥为主,因此没有耳朵孔设计。”
“棉帽上还有血迹,可能是当时戴帽子的战士有伤。”周伟对每一顶帽子,如数家珍,这些军帽有“50式”“55式”“65式”,各有特点,见证着我国军服军帽的演变。比如:“50式”陆军军帽就是红五角星帽徽,而“55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麦穗齿轮等元素,更有设计感。
“我从小就对军人很崇拜。”周伟的大舅舅曾入伍当兵,他一直记得大舅舅回家探亲时那一身军装,帅气又威严。那时,参军当兵一直是周伟的梦想,后来因近视未能如愿。但军旅情结,伴随着他的一生。
“与军人相关的一切,我都喜欢。”工作之余,周伟喜欢淘旧货市场、旧书店,军人领章肩章、军事杂志画册等,他都会掏钱买回去研究。后来,为了研究我军军服军帽,他还多次前往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图书馆,翻阅了《解放军画报》创刊以来所有的照片资料。
一边收藏,一边研究,周伟还将这些实物背后的故事写成文章,在《中国收藏》《兵器》《兵工科技》等各类军事杂志和报纸发表共计56篇次。“在军事收藏中,我认识了许多军人和军迷,听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交流,我也获益匪浅。”
“这批军帽有的是我自己收藏来的,还有不少其实就来自军友们。”周伟直言,前几年,自己的军迷好友龚荣根去世,其儿子对这些藏品的归宿犯了难,出于对父亲爱好的尊重,他做主将这些军帽友情转让给了自己。
如何让这些军帽发挥价值?周伟也陷入了沉思。“藏于家中不如公开展出。”前年,周伟敲开了长江社区的门:“我不愿这些藏品在家中落灰,希望社区能够将其展出,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军帽背后的故事,让不同时期、不同军种的军帽焕发光芒。”
如今,这面特殊的“军帽墙”吸引着周边居民和军事收藏爱好者前来参观,也经常有青少年到此来接受国防教育。周伟也经常来这里看看,碰上来参观的人,他还会主动当起讲解员,亲自做介绍。
与此同时,周伟对军帽军服的研究,也从未止步。“我国军帽军服的发展也体现出了我国的发展与强大。”周伟介绍,以前红军小米加步枪,冬天穿单衣、草鞋,条件十分艰苦,如今我军军服军帽按季节有多套,而且质量上乘、美观实用,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国力和军事能力快速提升。”
来源:新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