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采 > 子弟兵风采

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人民子弟兵就是要为人民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东北等地近期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连日来,人民子弟兵听从统帅号令,牢记宗旨本色,全力以赴投入防汛抗洪救灾,全力搜救转移被困人员,持续开展清淤作业和巡堤查险等工作,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新答卷。

  为了人民,冲锋在一线

  ■解放军报记者  朱柏妍

  地点:落坡岭

  时间:8月2日凌晨2点

  夜色越来越浓了。越往里走,山路越是崎岖。救援队伍里,一些人的手电光开始变暗,电量快要耗尽了。

  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列兵董嘉宁,感到抬腿越来越吃力。肩上50斤重的物资背包,此时仿佛有千斤重。他的肩膀被磨破了,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

  “再坚持一下,就快到了。”队伍中,大家互相鼓劲,继续向前。事后,记者问他,这段路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董嘉宁平静地说:“我们肩上扛着受困群众的希望。”

  7月30日,K396次列车被暴雨滞留在了距离北京丰台站70公里的落坡岭站附近。铁路损毁,信号中断,列车上不少乘客受困。

  此时,所有进山的公路都已损毁,车辆无法通行。

  支队参谋长王峰带领的40人突击队,是第一批带着物资到达的救援力量。4000多件食品和应急物资被有序分发至乘客手中,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后续,我们还有500人的队伍,正在往这赶”“一个乘客都不会落下,大家放心好了”……王峰被激动的乘客们层层围住,坚定的语气仿佛一道光,照亮了灾后山中的漫漫长夜。

  这一夜,注定无眠。战士们只做了简单的休息调整,便再一次踏上征程。这一次,他们要护送乘客转移。

  断裂的道路、垮塌的桥梁、不知深浅的涉水路段、随时有可能踏进的深坑……战士们走在前面,义无反顾。途中,有一段悬空3米高的铁轨枕木,战士们站在危险的边缘,保护乘客一一通过。孩子抱着、老人背着,战士们的身躯成了这一路上最稳固的护栏。

  董嘉宁和班长姜舒负责护送的是一对年迈夫妻。道别时,老爷爷老奶奶不住地道谢,久久没有松开握住他们的手。董嘉宁的眼泪在眼眶里转了又转,最终还是掉了下来。

  “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人民子弟兵就是要为人民。”这位“00后”士兵说。

  更多的官兵没有留下姓名。他们蹚过最危险的路,背着沉重的物资,用年轻的身体筑起最稳固的防线。在群众道谢时,年轻的他们不住地摆手,把“没什么”和“应该的”说了一遍又一遍。

  地点:109国道

  时间:8月4日晚上7点

  太阳已经有一半落了山。

  作为引导员,第82集团军某工兵旅下士曾征完成了一处架桥通路的任务。他从地上抓起一把干沙子放在手心里搓了搓,就当是洗了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曾征看来,这些本就是工兵的职责所在:“为了人民群众,冲锋在一线,不需要理由。”

  在打通109国道的抢险任务中,曾征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期盼的面孔,也更加明白了身上军装的含义。

  一位刚刚从受灾村镇脱险的大姐,看到忙碌的他们,突然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离她最近的参谋许恭铭,连连摆手谢绝。

  “没有别的意思,现在没信号用不了网,你拿着给同志们买水喝。”大姐坦然说,“你们来了,我们就踏实了!”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109国道反复上演。

  每次路过村庄,总会有很多人跑到路边围观。一位老乡见到一长串的重型机械车十分激动,抬着手和每一辆车里的战士打招呼。

  在曾征看来,虽然他们被乡亲们称赞为最可爱的人,可这些质朴的乡亲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走过一道道曲折山路,绕过一个个沟渠坎坷……曾征和战友们打通了一段又一段道路,连接上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和一群又一群可爱的人。

  这天下午,他们深入到一个村子。一位鬓发花白的老大爷正坐在村口乘凉。看见军车开了进来,他坐直身子,远远地喊:“党把解放军派来啦!”

  “有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在,没有一个村子、一个人会被落下。”那天,战士们是这样回答的。

  在防汛救灾的路上,“相信”的力量一直以各种形式陪伴在人民子弟兵的身边。这种力量由人民赋予,足以撼动山海。

  8月4日,第82集团军某工兵旅官兵在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清理路面淤泥。万  川摄

  地点:琉璃河镇

  时间:8月6日下午1点

  刚刚从居民区里转移出一批受困群众,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回到临时驻扎点调整休息。一些战士拿出自带的单兵自热食品,坐着吃了起来。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驾驶员刘德钊没有走出驾驶室。把车停靠到安全的地方后,他身体向后一仰,靠在座椅上打起了盹儿。

  这是刘德钊参加防汛救灾任务的第7天。此次受灾点位多且分散,刘德钊所在的方向只安排了一辆水陆两栖全地形车。这些天来,他几乎没有休息。只要前方有需要,他就立即出发。

  午后的琉璃河镇,空气潮湿闷热。临时驻扎点除了官兵们低头吃饭的声音,几乎没有一个人说话。中队长张宇准备好一份午饭,先给刘德钊送了过去。看见刘德钊已经睡着,张宇想了想又把午饭端了回来,不忍心打扰。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可用于陆地、水上、浅滩、雪地等地域,一次最多可转运4.3吨物资或12名受灾群众。在灾区面对复杂水情,全车的安全都系于驾驶员一身,因此,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几天,在刘德钊的驾驶位旁边,一直放着一块毛巾。每当感到疲倦时,他都会用这块毛巾沾着雨水抹几下脸。从雪白干净到逐渐发黄发灰,这块毛巾上早已分不清雨水和汗水哪一样更多。它如实记录下了这名战士的坚强与奉献。

  同车组的安全员杨宝城记得,8月2日,他们接到任务,要往返嘉禾超市附近水淹路段,转移被困在那里的80余名群众。那天是车组连续作业最长的一次,从早上6点多一直持续到将近晚上9点。面对危险汹涌的暗流和水中突现的淤泥坑、巨石等险情,刘德钊全程精准操作,没有一次出错。

  那次任务回来,战士们都跟他开玩笑,说刘班长身上有个开关,车一熄火,他就跟着发蔫;可只要车一启动,他的眼睛又立马瞪得比谁都大。

  “前方有10余名群众急需转移。经观察,水深超过1.3米……”刚休息了不到半小时,新的救援任务又来了。刘德钊从驾驶座椅上睁开眼,发动了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车辆。

  “保证完成任务!”同一时刻,在几百上千个防汛救灾点位上,无数个“刘德钊”也义无反顾地奔向前方——那里,有等待救援的人民群众;那里,有党和统帅的嘱托;那里,更是人民子弟兵的“战场”……

 

  “请放心,我们一直都在”

  ■王香文  吴伟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耿鹏宇

  “甭管怎么着,都得冲上去”

  河北涿州开发区腾飞大街上,一艘冲锋舟像一支离弦的箭,飞跃在覆盖街面的滚滚浊浪里。

  水深浪急,水下情况不明,但武警中士周英杰还是把油门轰大,冲锋舟的发动机嘶吼着冒出一缕缕灰色的烟。

  8月3日10点,正在河北涿州执行救援任务的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官兵,接到未来城小区物业人员的求救信息:一名还有20多天就要生产的孕妇及其家人被困家中,情况紧急。

  下士张晓龙半蹲在船头,一边仔细观察水情,一边指引周英杰躲避漂浮物。此刻,连续奋战1天2夜的张晓龙,指引着这艘救援艇,已经救出了90余名受困群众。

  即将抵达的这片居民区,让张晓龙头皮发紧——这是一个新建成的高层小区,高高的院墙里涌动着2到3米深的积水,水下泡着汽车、公共健身器材、灯箱等。原本坚固气派的金属大门此时半开着,成了救援人员的“拦路虎”。

  “甭管怎么着,都得冲上去!”周英杰再一次拧紧油门的握把,冲锋舟火力全开,荡起一波波浪头,一下下撼动着沉重的大门。“一二,拉!一二,拉!”冲锋舟上的官兵喊着号子用铁锨奋力拉拽着大门,硬是挤进了大门。

  很快,救援小组来到了孕妇所在楼下。水没过了一楼,张晓龙等人踩着船舷攀上了二楼平台。然后他们一层层地搜索,终于找到了孕妇贾小慈一家。

  为了确保孕妇安全转移,二楼平台上的官兵小心搀扶孕妇翻过栏杆,从上面拽住她的手臂。冲锋舟上的战士一边稳住船,一边用肩膀搭成人梯。“没事,你使劲踩!别担心!”女军医王立轻一手紧紧扣住战友的外腰带,另一只手撑在船舷上,稳稳地托住了孕妇。

  “你们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救援,孕妇贾小慈和她的家属都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她的家属握着官兵的手说,“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请放心,我们一直都在!”看着完成任务顺利返回的救援小组,机动支队支队长池海民眼中满是欣慰。他一边安抚焦急的求助群众,一边转头登上另一艘待发的冲锋舟。

  “不喝不喝,你们喝!谢谢你们啊!”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官兵在河北涿州腾飞大街执行抢险救援任务时,一位老人由于长期困顿,在转移过程中身体很虚弱。面对军医递过来的矿泉水,老人舍不得喝,不断地推让。她那朴实真诚的话语,再现军民鱼水情深。    (苗雨、远宝玉整理)

  “义务兵就是尽义务来了,就是干这事来了!”在紧急清理河北涿州腾飞大街和范阳路交叉口淤泥垃圾的休整间隙,武警河北总队机动支队战士施耀天面对记者的镜头时说,“不累,该干就干,没什么可说的。”年轻的面庞,垂落的汗珠,清澈的眼神,“00后”列兵轻描淡写的一段话尽显军人本色。    (苗雨、远宝玉整理)

  “部队来了,你们放心就行了”

  大水漫灌的某建筑工地上,两艘武警冲锋舟怠速行驶,船体四周荡开一圈圈波纹。

  作为头船上的领航员,上士蒋泽来用铁锨一下一下地翻动着浑浊的水面。水下,工地的围挡、绷紧的电线、斜插的钢筋、堆起的物料……随时可能给行驶带来危险。蒋泽来小心翼翼地探查着这些异物,为后船开辟一条安全航道。后船上的官兵亦步亦趋,睁大双眼盯紧前船的动向。一旦前船有事,他们能立即施救。

  蒋泽来身后,支队长池海民细心地将领口的上校军衔从救生衣里翻露在外面。此刻,啃下工地救援这块“硬骨头”,“指挥员”的身份不仅是官兵们的主心骨,更能给现场受困的群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大部队马上到,别着急!”刚刚载上5名被困的工人,工地高楼上响起了更多人的呼救,池海民大声回应着。他用力地拍着胸脯:“部队来了,你们放心就行了!”

  站在过膝的水中,总队医院卫勤处处长范松不断接收着一批批转移过来的群众,指引有需要的人到医疗点问诊拿药,他已经记不清听到了多少句老百姓的感谢话。

  为了安全转运一名心脏病患者,衡水支队官兵们搭成“人形担架”,托着患者小心翼翼地“挪”到无水的平地上;张家口支队下士李鹏民把一名老人从单元楼中架上橡皮艇,还不忘爬上二楼,帮老人把家里的门锁好;穿过近5公里地形复杂的水域,邯郸支队中士刘迪洵与战友们为一名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药品、食物和水;石家庄支队官兵捡到了无主的箱子以及手机、水壶等小件,他们把整包的原箱封存,将散落的集中打包、妥善保管,一边记录下捡到失物的时间地点,一边拍下捡拾物品的现场……

  “洪水不退,我们不走”

  “拉紧绳子,站稳脚跟,把地方的同志夹在中间!”保定涞水野三坡某河谷浅滩,洪流湍急。保定支队执勤六大队教导员孙旋的嗓门盖过水声,10余名官兵在孙旋两侧站出左右两条人形屏障,帮助几名地方人员快速通过。

  冒着淅沥沥的雨点挺进涞水,这已是孙旋转战的第二个战场。一天前,他还往返于涿州范阳中路上,为受灾群众运送食品、矿泉水等物资。接到转战命令,来不及多想,他和抽组官兵立即收拢各自装具集结,向涞水进发。

  行进在山路上,背着鼓囊囊的军用行囊,上士伍家威颠起碎步赶上了孙旋的步伐。已是中校的孙旋丝毫不输年轻小伙子,扛着和伍家威一样的行囊,甩开步子,继续向前。山洪过后,涞水的雨时断时续,伍家威的汗珠和着潮气滴成了一条条线,他不断用下巴蹭着自己的肩头擦汗。在物资点和受灾村庄间2公里的距离,他们不断往返,充当“挑山工”。

  8月6日,这群“挑山工”从早上7点运物资,一直运到晚上10点。虽然孙旋招呼了好几次“累了就歇会儿”,可每个人都觉得“顾不上”。尽管有大型铲车帮助他们载物渡河,但他们为了抢时间,还是选择在装满铲车的铲斗后,再肩挑手提一些补给徒步行进,“能多一点儿是一点儿”。

  每一铲下去,张家口支队侦察股长刘军都把铁锨里的淤泥装得满满当当。上千次挥舞铁锨,让他的手臂胀得生疼,手上磨出了泡。经过5天6夜的连续作战,转移受困群众的任务已经接近尾声,内涝的水位在逐渐下降,刘军等人除了要清除大街上厚达20厘米的淤泥,还要清理散落在街面上、绿化带上的塑料袋、烂木枝等垃圾杂物。

  8月7日4点半,天刚蒙蒙亮,涿州某物流转运中心门口街面上,机动支队上士任朝东操作着大型铲车,把被大水冲得七零八落的置物架碎片等拢成一堆。他和战友们按照“铲车清障,斗车清运,水车喷洒,消杀在后”的清淤十六字战法,装备在前,人跟在后,一上午时间就让2公里的主街道重新变成原本的模样。

  “洪水不退,我们不走!”水位在逐日下降,裸露出的街面越来越多。到了夜晚,阵地上响起一片片呱呱的蛙叫声。希望,重新回到大街上,洋溢在人们心中。

  宿营地医疗点上,军医王晓雷接连遇到了几类新状况:官兵有被钉子扎到脚的,更多的是被杂物擦伤划伤的。“咱们的战士全都乐呵呵的。”王晓雷说,“有名战士对我说,老乡救出来了、水退下去了,我们做的一切都值了!”

  武警河北总队保定支队官兵在河北涞水野三坡百里峡抢险救援,搭建安全通道,转移受困群众。孙  旋摄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朱柏妍 王香文 吴伟光 耿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