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双拥 > 双拥观察

宜兴籍烈士张西的回家之路

  革命年代,战事匆忙,许多烈士就地掩埋,有的只留下一个名字,还有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加之年代久远,信息保存极不完整,许多烈属更是不知道自己的亲人是怎么牺牲的、埋葬在哪里。追寻先烈遗迹,为烈士寻亲,我们责无旁贷。

  宜兴烈士英名墙

  今天我们走进淮安市施河镇,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以宜兴籍革命烈士张西命名。张西又名张道春、张训,1926年出生在宜兴太华北川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3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军北撤淮安,因战斗中腿部负伤转业到县公安局,1946年被派往靠敌占区很近的施河区任公安股股长。

  张西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后排左二)

  在对敌斗争中,张西不仅立场坚定,而且有办法有策略,曾从缴获的敌伪档案中挖出了大批的潜伏特务和汉奸,国民党还乡团对其十分憎恶,出巨资悬赏捉拿。1947年4月28日的清晨大雾弥漫,张西独自前往大施河侦察敌情,不幸遭遇敌人偷袭,来不及拔枪的张西徒手搏斗,经过一番生死较量,终因人单力薄被击中,倒地前高呼“共产党万岁!”,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并把尸体被抛入河中,牺牲时年仅21岁。

  大施河村福寿桥—张西烈士的牺牲地

  今年4月,张西烈士的弟弟张澍来到宜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希望能够帮助自己完成一次缅怀兄长的淮安之行。在翻查档案时,工作人员发现张西1948年与家人失联后曾报失踪,1983年被宜兴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而关于其牺牲地的记载则因行政区划的调整有所出入,经过多番问询,最终确认了张西烈士牺牲地如今的确切位置。

  张西烈士原始档案资料

  2021年5月11日,79岁的张澍第一次踏上大施河村的土地,道旁早已聚集了等待的村民。望着一张张淳朴的面容,张澍很是感慨:“大哥牺牲快75年了,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多人牢牢地记着他。”

  张澍一行来到张西烈士的牺牲地

  岁月的河流绵长蜿蜒,但不会流失人们对英雄的怀念。谈起张西烈士,村里的老人依然动情,那年发生的事仿佛就在昨天:“当年县委县政府把施河乡改名为张西乡,是为了纪念你大哥,现在虽然区划变动而改名了,但你大哥的名字我们施河人不会忘记。”

  施河镇工作人员、村民热情接待张澍一行

  “哥,我们来接你回家了”,在福寿桥旁,张家兄弟用红布包起一抔哥哥曾血染的泥土,泪如雨下。“大哥走的时候我还小,母亲常常抱着我念叨,那时母亲哭,我也跟着哭,她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哥落叶归根”。

  张澍和弟弟张海春带回哥哥牺牲地的泥土

  回望百年征程,无数像张西一样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用生命绘就了一幅感天动地的壮美画卷,这些名字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中,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据了解,宜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把“为烈士寻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通过收集完善烈士信息,设立寻亲窗口,开通寻亲热线,采取电话联系、网络查询、实地查找等方式,已成功为3名宜兴籍烈士找到亲人,整理出安葬在我市且未找到亲人的非宜兴籍烈士22人,目前正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一一对接。

  来源:宜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